楊廣三征遼東的事實其實已經非常徹底的證明了大軍遠征的利弊。
大軍團作戰,中原能夠體現出全方面的優勢,可以說人數越多,來自這種國家基礎上的優勢就會越明顯。
但弊端同樣非常大,冷兵器時代國力有限,數十萬大軍幾乎就是以傾國之力而成軍,百萬大軍屬于皇帝腦子壞掉了才會出現的情景。
自古以來大軍征戰,人數上一旦超過十數萬眾,其中一部分必然是民夫,戰前運送輜重,戰時則可以充當兵卒。
人數到達二三十萬就是一個界限,動用如此大軍,即便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民夫,結果不論勝敗,都將對國力產生極大的影響。
軍隊數量去到五十萬開外,那定然是一場決定性的戰爭,必是以舉國之力而赴沙場,強盛之國也不足以支撐太久。
百萬大軍,在冷兵器時代絕無僅有,可以說楊廣創造了一個奇跡。
而當他聚集大軍于河北時,大隋的命運其實便已注定,不管他能不能滅掉高句麗,大隋的國力都將在此戰當中消耗殆盡,更何況他還輸了。
當時前隋的國庫已然空空如也,連臨時收取貴族的稅賦的餿主意都拿了出來,動員起來的民夫更是無可記數。
大軍的糧草在沿路的各個大倉之中堆積如山,普通的百姓卻在饑餓的邊緣苦苦掙扎
后兩次征伐遼東之舉可以看做是惱羞成怒之舉,已經輕率到了讓人摸不到頭腦的地步,所以都是半途而廢,并沒有對高句麗造成什么打擊。
也就是說,第一次遼東之戰已然耗盡了大隋的骨血,之后兩年的操作則加快了大隋崩潰的進程。
所以說不用李碧相勸,李破也不會去蹈楊廣的覆轍,才過去多少年,他們又都親歷了那場戰事,誰又能輕易忘記掉其中的經驗和教訓呢?
不僅皇帝夫婦沒有忘記前隋故事,朝中的臣子們對此也分外的敏感,高句麗的話題在朝中已成禁忌。
凡是提起高句麗的名字,一個個都會小心翼翼,唯恐說錯了話讓人以為自己主張再對高句麗用兵。
這就是楊廣三征高句麗留下的后遺癥之一。
所以李破下詔沒到一天,溫彥博便和戶部尚書蘇亶,兵部尚書尉遲信一道入宮見駕,想要跟皇帝討論一下東萊練兵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