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臣尋了個亭子,宮人立即在石凳上鋪了軟墊,又在旁邊燒好了茶湯奉上,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美滋滋。
飲著茶湯,溫彥博看周圍春光大好,美景環繞,皇帝一副興致勃勃的樣子,心說陛下可能又要作詩了?
正好他也是整日里埋首公務,不得多少清閑時光,今日入宮伴駕同游,不拿出點文章佳句來,錄入一下起居注,豈非不美?
可惜李破這個皇帝向來不按常理出牌,飲了幾口茶湯便說道:“各道設布政使之事商議的怎么樣了?”
在道中設立布政使之職自然是李破提出來的,他不知道布政使是后來哪位皇帝的首創,可他知道布政使是省級長官,同樣也是中央集權的一部分。
隋以前的地方行政等級是明確的二級制,州郡和縣,而在一些重要的地方設大都督或是總管,這就是三級制的雛形。
只不過大都督和總管往往都是軍政一體,職高權重,幾乎等同于諸侯。
一旦有事,這些都督啊總管啊就算是再受皇帝親重,也很容易擁兵自立,非常不利于中央集權統治。
隋末戰亂之中,這個缺陷就表現的非常明顯,李破本人就曾任云內通守,代州行軍總管,并州總管等職。
王世充,羅藝,薛舉,梁師都,李軌,甚至是蕭銑,杜伏威等人,幾乎都任職過此類職務,他們同樣也都參與了隋末混戰。
而大唐平定了戰亂之后,為盡快平息地方上的亂局,沿襲了這種制度,設下了不少總管,主掌地方軍事和政務,李破的老丈人兼老師李靖,更是在江右任職大都督。
李靖也是大唐至今唯一一位大都督,比總管權責更重,有著自行任命五品以下文武官員,隨意挪用地方財賦的權力,幾乎等同于以前的行臺尚書令。
只不過那都是立國之初,為了應對時局的臨時性舉措,兩三年之后便改弦更張。
到了元貞八年,李靖的大都督府早已裁撤,各處總管也只剩下了幽州總管宇文歆,靈州總管薛萬均,并州總管王慶,代州行軍總管屈突通四人而已。
他們都是在北方邊境各處,為的就是防備突厥,其他各地總管都已裁撤完畢。
元貞六年和元貞七年兩年之間,朝廷迅速的解散了大半總管府,而這些謀劃最早是從元貞四年開始的。
那會天下已定,李破立即命人在天下設道,就是為了解除軍閥割據之勢而做出的準備,如此一來,地方的行政等級也就成為了標準的三級制。
其實這也是有鑒于郡縣兩級制太過松散,不利于朝廷統籌管理的情況,才順勢頒行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