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糧足,取之何用?”
這是李破對眾將的解釋。
恒安鎮軍的領兵校尉們有的行若無事,有的則多了些振奮,恒安鎮軍這幾年已經打出了信心,他們也很好的秉承了隋軍的傳統,越是強大的對手,越能激起他們的作戰欲望。
樓煩來的人有些驚恐,遠去河北跟幽州軍作戰,他們都覺著勝算渺茫。
雁門來的人以雁門郡尉王智辯為首,這幾位聽聞要出兵河北,而非是北去草原,跟突厥人爭鋒,反而心里都松了一口氣。
實際上,中原內戰一起,世上一下就多了很多熱衷于內戰的人物兒,這不是別的原因,而是外敵太過強大,他們都覺著,以一己之力,很難與之抗衡。
所以也便有了攘外必先安內的說法。
有道理嗎?確實是有的,可打著打著,其實也就形成了勇于內爭,怯于外敵的局面和心理。
如此反復幾次,中原帝國的人們,也就有了外敵強大的固有印象,祖先們的勇烈就此也就隨風而去了。
當然,不管怎么說,王智辯等人的話語權都不多,他們在想什么,也就變得不那么重要了。
樓煩雁門的騎兵,加起來也就三千多,和如今越來越龐大的恒安鎮軍相比,份量輕的連他們自己都感到臉紅。
他們也完全沒有想到,云內的恒安鎮軍竟是在突厥兩次南下之后,膨脹到了如此地步。
北地關于恒安鎮軍的那些傳言,終于在成片的兵營面前,變得清晰了起來。
軍議持續了三天。
幾年下來,恒安鎮軍的軍事決策過程,也變得正式了很多。
不再是李破一拍腦袋,說什么是什么了,有了主意,總得跟大家商量一下。
沒辦法,軍隊越來越龐大,李破自己一個人也不可能照顧到方方面面,這是任何軍隊擴張的必由之路。
一個人等同于一支軍隊的事情,導致的必然結果就是敗亡,不會有第二種結果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