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大唐之前提出的要求,山南三國來人,以及順道回來的唐使,向大唐送上了山南的一些“歷史文獻”。
這個覆蓋面就比較廣了,多數都是以神話的形式呈現在金石之上,三國之人都把家底掏了出來,尤其是香雄人,他們在高原上的文明程度最高,有向大唐展示自己也很有著古老的傳承以及趁機傳教的意味。
唐人試著研究了一下,為的是了解這些外族的風俗和歷史,順便補充一下中原的史書,歷代都有這樣的習慣,倒也不算奇怪。
不過和后來一樣,有的人覺得不該把神話故事當正史記載,有的人則以為,此非中原之史,如實反映這些外族自己的傳說,也未嘗不可,就比如說中原的先民們不也是神話和歷史并存?
李破對此倒是持有開放態度,他覺得此時詳細的去考究高原民族的歷史是毫無意義的一件事。
現在的狀況就是,山南三國生產方式非常落后,構成的也是城邦制的小國,甚至都算不上國家,只需和秦漢的史冊一樣,記述他們如今的生存狀態也就行了。
考古的事情,那是后來人吃飽了才會去干的事情,對大唐而言,沒有什么現實意義,只能用來變相的作為大唐征服高原的左證,所以沒必要窮究其源。
…………
時間進入大唐元貞七年十二月,到了年底的大朝會,從長安書院起始的風潮已越發明顯,堪稱勐烈,順勢成為了唐初大桉之一。
江陵書院的丑聞起到了火上澆油的作用,各處書院的官員們如坐針氈,祭酒們紛紛入京,請罪的請罪,抗辯的抗辯。
到了元貞七年,大唐總共建成大的書院六座,小書院三十余個,招收生員近萬人,遍地開花還算不上,卻也有了一定的規模。
這都是朝廷大力支持的結果,為的就是在將來提高大唐官員的整體素質,同時消弭漢末戰亂至今留下的種種后遺癥,讓中原各處的讀書人明白,大家同源同種,不能因為相互廝殺過,就視為敵國。
這些都是書院漸多所延伸出來的意義。
大唐建立書院的初衷,還是為科舉選才保駕護航,這一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不會有所改變。
至于什么開啟民智,讓百姓擺脫蒙昧狀態等等其實都談不上,平民百姓想讀書,那是真的難。
后來人所謂的窮文富武的說法,在這個時節沒有一點的依據,家貧之人想要擺脫現有的階層,從軍比讀書來的更輕易些。
…………
十二月的大朝之前,李破把三位宰相召到了太極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