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貴神速,兩日后,徐青山率領四萬人馬,從下關出發,由大明皇家海軍運送,向大阪駛去。
經過四天的航行后,船隊于八月初一駛過明石海峽,抵達大阪灣西部。
徐青山并未直接向大阪發動進攻,而是將明軍的登陸地點選在了距離大阪五十里外的神戶。
六十年前,豐臣秀吉結束日本戰國亂世,實現日本統一大業后,曾在神戶外交的有馬溫泉舉辦有馬大茶會。
自那以后,神戶成為西日本前往北海道的北前船的重要據點港口,同時也是西國街道重要的宿場町。
幾年前,明軍擊潰德川幕府,逼迫日本簽訂《大阪條約》,神戶成為日本最早開放通商的五個港口之一,迅速發展為日本最重要的港灣之一。
徐青山的目標是大阪,大阪作為幕府軍在日本本土作戰的前沿陣地,也是后勤保障基地,是日本運輸船隊和海軍的臨時錨地,也是日軍后勤物資的集散地。
徐青山知道,德川幕府一直都在提防天武軍進攻大阪,在大阪集結了重兵和設置了眾多炮臺,明軍不宜一來就剛,先打神戶試試水。
錦衣衛已經將大阪灣一帶海域的地形、水文、洋流等情況詳細做了偵查。
明軍想要控制大阪灣,有兩個關鍵點,一是神戶的六甲山炮臺,這是大阪灣的陸上門戶,一旦明軍占領了炮臺,就可以長驅直入,深入大阪港灣。
第二個關鍵點就是大阪炮臺,兩個炮臺互為依托。
六甲山炮臺是陸防炮臺,主要守衛大阪灣的側后方,抵御可能來自陸地的進攻。
大阪炮臺則是海防炮臺,主要抵御來自海面上的攻擊。
德川幕府吃一塹長一智,在修建大阪要塞的時候,把明軍的海上攻擊列為重要的防御對象,因此布置了重多大口徑火炮。
六甲山炮臺位于境內最高點的六甲山上,山體并不險峻,最高還把九百多米,周邊丘陵地帶遍布密林,還有一些城鎮。
六甲山炮臺修筑有高達五米的胸墻,胸墻上堡壘密布,只有南側有一個出口,將炮臺與六甲山周邊山體隔絕開來,使得炮臺成為一個高出周圍地形地貌的獨立軍事堡壘。
原本德川幕府在六甲山炮臺布置了八百人,當他們得知大明出兵時,連忙讓駐守大阪的酒井忠清加強六甲山炮臺的防御力量。
酒井忠清這才把宮川藩的兩千人馬調到神戶,部署在六甲山炮臺協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