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破先贊了妻子一句,換得李碧一個大大的白眼。
“今年的事情不少,朝臣們都專注于內政,不愿輕啟戰端的人不在少數,可無論是吐蕃還是高句麗,都沒辦法跟他們講什么道理。
你說的不錯,高句麗竊有遼東多年,其實也為遼東所累,引得前隋和突厥競相來攻,這么多年下來,高句麗還有幾分國力留存?
不過一將死之蛇罷了,可以讓新羅人先試探一番,看看它還有幾分力氣,傳詔給李靖”
這事他不想再跟臣下們商量了,軍事上的事情和政務不一樣,他有著自己的判斷。
“讓李靖。**準備船只,晉文士弘為水軍行水軍行軍總管,丹陽太守陳凌,東萊郡尉王雄誕為水軍行軍副總管,領五千人去東萊待命。
詔左御衛大將軍尉遲偕選精銳五千人到東萊與水軍匯合
詔戶部給大軍準備糧草,就說海上演兵,不要讓人瞎猜?!?br/>
這就是三封詔令了,顏師古很是費了些腦筋,想著怎么讓戶部和兵部不來“瞎猜”。
軍事調動上面很多時候不是皇帝說什么就是什么,必須經過兵部和衛府來辦理,戰略戰術上更是如此。
皇帝親自下詔調兵,最聽話的還是京師駐軍,兵權一般都掌握在皇帝心腹手中,遇到緊急之時,皇帝可以用手詔越過兵部直接調動京師各部兵馬,在外的駐軍多數就不成了。
如果用皇帝密詔的方式傳令給地方駐軍,那只能說明情況危急到了一定的程度,京師駐軍已經靠不住了,是要調兵勤王的節奏。
當然了,開國皇帝,尤其是馬上皇帝就又有所不同。
只要李破心意已決,輕易便可調動外間人馬,外面的將軍們也不敢抗命不遵,正是有著這種便利,開國君王才能坐穩皇位。
所以說像楊堅那樣登上皇位的人就不太穩當,也正源于此,前隋名將輩出,有著出將入相的說法。
李破這次調動兵馬不算是小事了,一萬精兵,戰船就得數百艘,還要出海已經算是一種軍事上的冒險行為。
兵部那邊要是知道皇帝派人去打高句麗,他們的反應不用想,一定會勸皇帝收回成命,所以要用海上演兵的說辭來搪塞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