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史那大奈沒讀過什么兵書,但他已無跟人爭奪一城一地之心,看到的是戰爭之全局,這就是戰略性眼光,平常將領很難理解。
當他們跟隨在名將身后的時候,覺著哪哪都對,哪哪都順利,可當他們自己帶兵出去,就會覺著哪哪都不對,哪哪都不順,這就是名將和普通將領的區別之一。
阿史那大奈頭一次獨當一面,在吐蕃一戰當中,可謂是嶄露頭角,如果他能平定吐蕃,那么在唐軍的諸位大將軍之中怕是也就能夠占據一席之地了。
此時的阿史那大奈則沒想那么多,他只是覺得與其去攻打邏些城,不如直接南下,先把先把雅隆人賴以生存的雅隆河谷擊破再說。
就像之前他跟諸將商議時,侯君集聽后總結的那樣,破其表里,不如敗其根基,將軍之能,勝吾等多矣。
跟著程知節廝混了兩年,拍馬屁的工夫倒是有所長進,可你拍就拍吧,還弄出一個吾等,把大家都給代表了,心眼小點的非得找尋機會刺你幾下不可。
…………
大唐元貞六年五月中,唐軍在那曲河邊大破雅隆軍一萬兩千余眾,順勢分兵南下。
小女王蘇毗末羅率軍進圍邏些城。
阿史那大奈則領兵繼續南下,一日后據桑野寺,渡過雅隆河,直撲雅隆河谷地區。
…………
雅隆部的起源已不可考。
蘇毗人以前應該是西羌南遷與當地部族融合而形成的高原邦國。
香雄人大概率是高原土著民族,極為古老,高原上的文明,尤其是宗教,文字等方面,都有著香雄人的影子。
雅隆人在漢時有所記載,西羌旌牛夷西遷入高原地帶,聽上去就很像是六牦牛部的祖先。
至于雅隆人自己的歷史觀,和中原先民相像,充斥著神話傳說的色彩,不可盡信。
不過很多靠近中原的邦國都是這個樣子,他們自己沒有記錄下多少歷史,可是他們卻可以從中原的史冊中尋找到關于自己來歷的蛛絲馬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