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文武,在場還有一個白白胖胖的錦袍人,那就是山海關監軍太監高起潛。
高起潛,1598年生人,家貧,入宮為內侍,后為御馬監太監,以知兵稱,與曹化淳,王德化等深受崇禎帝的器重。崇禎五年,督諸將平山東孔有德叛亂。九年,任總監,分遣諸將抵御建虜入塞,怯弱不敢戰,惟割死人頭顱冒功。
十五年,總監關寧。吳三桂請建虜入關時,他逃往南方,南明時,福王召為京營提督,后降清。
自從撫軍京營,解圍開封以來,朱慈烺最少見過十幾個監軍太監了,他京營的監軍太監其實就是崇禎帝最信任的王承恩,但他是太子,未來的皇帝,監軍太監們在他面前,絲毫不敢放肆,或者說,毫無存在感,對朱慈烺發出的命令,不敢有任何的異議。也因此,朱慈烺毫無束縛,可以在軍中任意施行自己建軍練兵的策略,如果是一般的督撫,或者是總兵,很難有這樣的待遇,監軍太監一個密折上去,就夠你喝一壺的。
君不信臣,臣自然也不忠君,這么多的監軍太監,但一點用處都沒有,甲申之變前,總兵們該投降還是投降,甚至像宣府監軍杜勛那樣的無恥之徒,還拉著巡撫和總兵,主動向李自成投降。
高起潛和一般的監軍太監不一樣,不止是因為他名氣大,更因為他和盧象升之死,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最初,剛剛穿越的前兩個月,朱慈烺一直都想要搞清楚當年盧象升在巨鹿戰死的真相,為此他不但問了兵部尚書陳新甲,侍郎吳甡,還查了兵部的舊檔,又有楊嗣昌的舊部幕僚,現在參謀司的李紀澤為證。漸漸的,他對真相有了相當的了解。就巨鹿之戰來說,雖然有高起潛的見死不救,但盧象升的熱血沖冠、書生意氣和不顧實力的硬沖硬打,卻也是難辭其咎。
但朱慈烺卻一直都有一個想法,那就是有朝一日見到高起潛,要冷冷問他一句:“當日害死盧督師,你心中可有后悔?”
太子下午到達山海關,高起潛并沒有在城門口迎接,倒不是他狂妄不尊,敢對太子不敬,而是因為他遵照圣旨,去秦皇島視察了,本人不在山海關,聽到天子巡視邊關,才急急趕回,但還是誤了太子的校閱,直到軍議開始之前,才回到了山海關---太子提議在秦皇島興建碼頭和軍港,崇禎帝除了命令工部和兵部之外,還密令監軍山海關的高起潛親自到秦皇島親自查看,以確定秦皇島是否適合建立碼頭?另外,工部和兵部的官員,在秦皇島是否有所懈?。扛咂饾撜菆绦羞@項任務去的。
經過這半年多的歷練,朱慈烺更成熟,更穩重了,別說是高起潛,就算是黃太吉坐在他面前,他也能忍住。
高起潛起身入座。
軍議開始。
雖然朝廷的密旨,只是令太子撫軍薊州,總攬遼東,薊州,宣大的兵馬,以抵御建虜入塞,其間并沒有提到遼東和寧遠的守衛,但對太子提出的問題,在座的文武卻都不吃驚。太子是國本,未來的皇帝,而遼東是大明的心腹大患,從神宗皇帝到現在,每一任皇帝都為遼東焦頭爛額,太子來到山海關,不可能不提遼東。
遼東督師范志完清清嗓子,首先發言。
但其觀點卻非常的陳舊,總結起來就三句話。
聽范志完的意思,他恨不得將寧遠修建成一座超過京師的超級大城池,以遏制建虜的攻擊。
何況筑城的戰術已經證明是錯誤的,并無法從根本上解決遼東的困境,大明修筑的錦州城,不可謂不堅固,但卻依然落入了建虜之手,而且還搭上了九邊的精銳。寧遠城修建的再堅固又如何?如果建虜故技重施,派兵截斷寧遠和山海關的道路,挖掘壕溝,豈不又是一次松錦之???
比起寧遠每年損耗的錢糧,寧遠的存在除了能維護崇禎帝和大明朝的面子,朱慈烺實在是想不出其他的益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