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清史記載,松錦之敗后,出使遼東的馬紹瑜雖然沒有直接跪拜黃太吉,但卻遠遠地對著黃太吉所在的北面,進行了一跪三叩禮。不過明史并沒有記載,加上此次大明使者出使遼東和歷史上的使命完全不同,那一次是為了屈辱的議和,這一次是為了換俘,使命不同,又有去年的大勝,最重要的,袁樞是一個剛硬之人,不比馬紹瑜,不跪自在情理之中。
豪格察言觀色,立刻站起:“胡鬧什么?我大清是禮儀之邦,你們都是國之重臣,和外國使臣糾纏,成何體統?還不都退下!”
豪格再向黃太吉行禮:“阿瑪,雖然群臣魯莽,但明使的不敬卻也是事實,兒臣以為,應該奪去衣冠,逐出崇政殿!”
但黃太吉不置可否。
再者,作為梟雄,黃太吉一點都不覺得羞辱袁樞,令袁樞出丑,對大清的顏面有什么增加?袁樞只是一個小小的使臣,大清犯不著在他身上動大心思。
“明使醉了,送他回去吧?!秉S太吉的聲音從御座上飄下來。
這中間,袁樞一直昂然站在殿中,表情從容,不管建虜要如何責罰或者是羞辱他,他都做好了坦然而受的準備,絕不會丟了大明使者的體面,現在聽到黃太吉放他回來,他臉上和心中絲毫都沒有逃過一劫的慶幸,表情始終淡定,大方的朝黃太吉一個拱手,轉身就要走。
“明使且慢。”
袁樞看阿濟格兩眼,臉上忽然露出笑容:“好,袁樞奉陪小汗王?!?br/>
建虜雖然在政體和各項制度上,一直在努力的向明國學習,但唯獨有一點還沒有學到,那就是儲君制度,大明有太子,建虜卻是沒有的。不是黃太吉不想設,而是因為自從努爾哈赤死時,立下了“八旗共議”的遺囑,強調八旗旗主“同心謀國”,共議國是,汗王與八旗旗主處于平等的地位,國家大事的決策,軍事義務的承擔,掠獲品的分配,都要經過八旗共議才能決定。對汗王的擁立或廢黜,更是要通過八旗旗主共議才能決定。
只不過多爾袞當時年幼,被幾個哥哥架空,最后被黃太吉得了便宜。
雖然沒有太子,但豪格被冊封為肅親王,和他的幾個叔叔伯伯同列,明眼人都知道,豪格其實就是大清的太子,不過就差了一個名號而已,也就是說,豪格才是小汗王,但現在,袁樞卻稱呼英武郡王阿濟格為“小汗王”,隱隱挑起了黃太吉和多爾袞兄弟三人的心結,乃至是整個大清的隱患,殿中人如何能不色變?
如果有人點破,他也有解釋的理由,那就是豪格和阿濟格年紀相仿,他一個外臣,實在是分不清。
對袁樞居然稱呼自己為“小汗王”,如果換成多爾袞和多鐸,一定會強力解釋,以免引起黃太吉的猜疑和豪格的怒意,但阿濟格卻只是無所謂的說了一句:“你認錯了,我不是豪格,我是阿濟格,”看他的表情,好像根本沒有意識到“小汗王”三個字的敏感性。
內侍送上酒。
“好,明使好酒量,再來三碗!”阿濟格的性子被激了上來--他可不是一個認輸的性子,尤其是當著這么多人的面,連南人都喝不過,豈不是讓人笑掉大牙?
“夠了!”
其間,阿濟格感覺到了豪格的敵視目光,不過卻一點都不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