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無不散之筵席,月上梢頭,第一屆知青聚會圓滿結束,臨行前不少知青感慨,僅僅幾個月時間不見,大家的變化好大,也不知道下次聚會又是何種光景。
很多人想不到,下次聚會的時候已經是物是人非。
楊建華是這次聚會的組織者之一,理所應當將眾人安排好,雖然四九城的治安很好,但是天色這么晚了,獨身回家的知青,尤其是女知青,安全方面需要特別注意。
如果有人因為參加聚會而出了什么問題,對他們這些組織者可不是什么好消息。
送完最后一波人,楊建華笑吟吟的走回大廳,招了招手,道。
“春明,走,出門逛逛!”
李杰笑著點了點頭,趁著大家都在告別的時候,他已經找好了陪他一起‘創業’的,但是現在又沒有個體戶這個概念。
私自擺攤就是走資本主義路線,是違法的,一個投機倒把罪饒不了你。
真正開放個體戶,允許私人做點小買賣還得等到80年,開放個體戶其實和解決知青就業問題息息相關。
個體戶一詞,最初是個貶義詞,在八十年代初期,它基本上就是待業青年、勞改犯的代名詞,不是啥正經人,因為正經人都是吃國家飯的,鐵飯碗才是正經人的追求。
現在是77年,知青大規模返城運動還未爆發,上山下鄉的政策依舊在實行。
明年,也就是78年,大規模上山下鄉運動的第十個年頭,震撼全國的滇省知青大返城運動就要爆發了。
而這次運動爆發的導火索便是《知青工作四十條》,該決議肯定了wg以來上山下鄉工作取得的‘偉大成就’,并且強調上山下鄉依舊要繼續執行下去,與工農相結合。
其中最關鍵的一條是,今后農場(兵團)知青一律按照國企職工待遇,不再列入國家知青政策的照顧范圍。(前文提過,上山下鄉分兩種,一種插隊,與農民混居在一起,一起勞動,有機會抽調回城,一種是支邊的生產建設兵團/農場,這種知青是聚集在一起,半軍事化管理,有工資,但是很少,而且不能招工回城。)
簡單來說,這些支邊的知青就不再是‘知青’了,而是變成職工了,徹底斷絕了知青返城的愿望,而這部分滯留邊疆的知青人數高達200萬。
他們將最美的,最寶貴的青春全都奉獻給了祖國邊疆,到頭來卻連返城的權利也沒了。
滇省西又版納的知青在機緣巧合之下率先爆發了,從78年年底至79年年初,歷時幾個月,通過寫聯名信請愿、串聯、上訪、罷工、臥軌、絕食等方式爭取個人權益。
最終,他們成功了,爭取到了回城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