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德威一邊請馮家仆役幫忙收拾客房,一邊先領著徐妙璇進了自己屋子。
奢侈的多點了幾根蠟燭,正所謂秉燭夜談。
半個多時辰后,徐妙璇蹙著眉頭,揉著手腕出來,各自安歇不提。
在之后的日子,無論外面如何風云動蕩,秦德威真就茍在住處不出去了。
在住處讀讀書補補課,閑來無事拉著徐妙璇手談一局,也沒那么枯燥。
雖然很多事情都受了秦德威的巨大影響,但他卻并不關心結果。
因為他目前還能勉強預判大體歷史走向,看的至少都是幾年以后的結果,當下結果相對沒那么重要。
比如選拔部院官員入翰林這件朝廷矚目的大事,十人名單經過多方博弈,最終人選終于出爐。
呼聲很高的嘉靖八才子,最終只有陳束、熊過入選。
關心時局的人們細致分析后發現,這兩個人共同具備一個特點,某位南京來的幕后黑手沒有直接懟過這兩位!
按道理說,年輕人入翰林就被視為儲相,在官場上是十分榮耀和矚目的事情。
大家普遍都認為,這次補翰林,奠定了十年二十年以后的內閣格局。
然而秦德威卻對這個觀點嗤之以鼻,因為他知道這波翰林真不行,堪稱集體撲街。
其實也不能怪這屆年輕人能力不行,原因也在于未來十五年的政局實在太撕裂,太不穩定了。
原本歷史中,從嘉靖十二年到嘉靖二十七年夏言被斬,十五年產生了六個首輔,一共換了九次。
六個人分別是張孚敬、費宏、李時、夏言、翟鑾、嚴嵩,其中夏師傅一人干了三次,嚴嵩干了兩次。
直到嘉靖二十七年夏言被殺,嚴嵩終于坐穩了首輔,政局才算徹底“穩定”下來。
這樣的環境,對于需要發育的年輕官員而言,是極度不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