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大明科舉制度,大體上有兩個節點。
第一個節點是弘治朝,弘治朝之前科舉制度并不穩定,常有變化。
但從弘治朝開始,科舉制度才逐漸穩定成熟,往后基本都是小改小變了。
第二個節點是萬歷朝,最大特點就是科舉制度逐漸崩壞。
從萬歷朝開始,走后門舞弊甚至成為公開現象,而且科舉也成了黨爭工具。
兩個節點之間,也就是從弘治朝到萬歷朝之前,乃是大明科舉全盛的時代,制度最規范的時代,也是科舉相對最公正的時代。
相對應的,這也是文官政治最鼎盛的時代,名臣出的最多的時代。
而嘉靖朝就處在這個階段,所以面臨大考試季的秦德有點苦惱,很有生不逢時之感。
要是早上幾十年,制度尚不規范的時候,鉆空子走后門就容易得多。那方應物能干的,他秦德威能干的更好!
或者晚上幾十年,到了萬歷時候,要是認識幾個大佬,還怕考不上?
前文介紹過,南直隸鄉試近幾次錄取率都是百分之四左右。
對此秦德威也是做了兩手準備,萬一考上了自然皆大歡喜,準備去京師參加明年會試。
如果考不上也正常,憑什么自己就一定是百分之四里的?
那么下面就花三年時間,沿著運河發展一下商業勢力,畢竟在蘇州、揚州、淮安、聊城都有人脈。
然后就想法子再去一次京師,搞定徐妙璇。
隨著鄉試臨近,南京城又一次匯聚了全南直隸的精英舉子,秦淮舊院也又一次迎來了生意高峰期。
上次鄉試時,秦德威就是打醬油看熱鬧的,這次卻是一位實際參與者了。
不但要適當參與交游造勢,還要作為地主,盡盡地主之誼,或者組織一下文會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