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州城可以說是大蒙古國治理中原的開始。
金國時邢州曾擁有人口十萬戶,到了窩闊臺汗十年,蒙古鐵騎進入邢州城之時,邢州只剩下一萬五千戶,所謂“千里蕭條,為之一空,城中才百余家,皆以土塞門,穴地出入”。
一直到蒙哥汗時期,忽必烈受命經略漠南,劉秉忠、張文謙進入金蓮川幕府,選良吏治理,使邢州政治清明,經濟繁榮,逃往他鄉的流民紛紛回來,短短十六年間戶籍增加到了三萬余戶。
時人稱之為“邢州大治”。
邢州大治對整個蒙元王朝都有十分深遠的意義,它堅定了忽必烈行漢法的信心,從而在中原推行漢法,它使更多的讀書人歸心忽必烈并走進了金蓮川幕府。
等大元往后成了一個偉大的王朝,邢州大治就將會成為一段佳話。
但在這個九月的末尾,在邢州士民之間流傳著的卻是一段新的佳話……
“前些天邢州城還屬于大元,一睜眼又歸了大唐?!?br/>
“這還不好嗎?燒遭貨,你真想等大軍攻城,把我們這兩個鋪面砸成瓦礫,你便得勁了?”
“那哪會啊,我這不是奇怪官府投降得快嗎?”
“哦,前幾日在紫金山書院的事你沒聽說過?”
“你給我說說唄……”
一大早,小茶肆的店主便開始給隔壁賣炊餅的攤販說起才聽到的軼聞來。
長街那邊,有兩名年輕的書生扶著一名老者過來,因聽到了這場對話,稍稍駐足之后,選擇進了這間小茶肆坐坐,還買了三張炊餅。
這老少三人都是文質彬彬,往遠些的桌邊坐了,并不像市井小販那般大聲喧嘩,用只有彼此能聽到的聲音交流著。
“果然是成了一段青史佳話,千百年后世人提及這位圣明英主,少不得要提及那句‘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提及紫金山書院,也提及你二叔。”
“二叔說,陛下這一句話里,給紫金山書院之褒贊太高、話中所載之期許太重,他承擔不起,不降不行了。”
“確實,仔細一思量,陛下親至紫金山,如此諄諄教誨,若還不降,未免不識好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