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外忽然下了大雨。
分明還是午后,天色忽然暗了許多。
李瑕轉頭一看,起身關了窗,添了兩支火燭,邀李曾伯坐下談。
用兵不是小事,往西打的想法還只是擊敗阿術之后的這幾天突然冒出來的,并不成熟,顯然有太多事需要斟酌。
但李瑕開口,用一句話定了基調。
“打,我們必須得打,還得趁忽必烈還有李璮、阿里不哥這兩個敵人的時候先出手打。打得一拳開,免得百拳來。”
李曾伯精神一振。
他從長安大街趕來的一路上也考慮過李瑕也許并不肯支持這個策略,此時卻已感受到了對方迎難而上的氣概。
正是這種臨安朝廷不具備的氣概讓李曾伯到了關隴之后漸覺如魚得水,恰如吳潛所言“只管振奮”。
也確實是振奮。
……
若給當今形勢打個比方,忽必烈便像是一個壯漢,先揮動大棒把阿里不哥這個殘暴又膽小的壯漢趕跑了,再一手掐住小瘦子李璮的小細脖子、一手摁住李瑕的頭。
宋廷則像是個面黃肌瘦的病弱之人,趁機沖上來想給忽必烈一刀,才到面前,被一腳踹飛了。
這各方勢力里,李瑕就像個幼童,頭被忽必烈摁住了,雖說用力咬了忽必烈一口掙扎出來,卻也跌了一個大跤。
爬起來一看,病人已被踹飛了,小瘦子也快被掐死了,另一個色厲內荏的壯漢還是躲得不見蹤影。
換成別的孩子,這時便該跑了。
李瑕不跑,還想給忽必烈捅上一刀。
當然,他沒有積蓄,糧草兵力都不足,這便是他被比喻成一個孩子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