蟬聲、蛙聲與鳥鳴聲中,歷山腳下的葬禮結束了。
從第二日開始,聚集在這里的黜龍幫大軍開始向后方離散……這是當然的,僅僅兩郡之力是無法永久性支撐四五萬大軍的,尤其是眼下還有近萬俘虜,數萬民夫更是不能久留,領了賞錢,便該回去。
這似乎又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這倒不是說黜龍軍缺乏錢財賞賜和撫恤,浮財真的不缺,問題關鍵在于,部隊離散過程中,注定會對現有的部隊編制進行影響,而偏偏頭領領軍制度下的軍隊多少,又直接關系著這些大頭領、頭領們的力量對比,這就很難不讓人懷疑會有人借機達成力量整合了。
偏偏這個過程是那么光明正大和理所當然,以至于幾乎不可避免,也就由不得絕大部分人都提心吊膽了、患得患失了。
事情迅速在六月初的炎炎夏日中展開了。
先是宛若打了一場短工的民夫們領著工錢和多余的賞賜回去,但也有人依然執行了新的任務,乃是要帶著需要整修的甲胄軍械旗幟往各地方回歸。
然后是對降兵和東線部隊進行全面的甄別和挑選,有些身體素質過于濫竽充數的,或者戰斗中表現極差的,被發了路錢,統一遣散(押送)出境……但并不多,只有千把人。
而最終,約五千降兵和八千東線戰爭期間新募士卒則按照比例平均分配到各個分舵,讓他們轉化為以縣為單位的地方部隊里去。
這將大大減小總體后勤壓力,但因為數字顯得有些偏大,似乎依然會對地方造成壓力,但這就是后話了。
當然,原本被倉促召集來的地方部隊也按照軍功予以大量提拔,分散到了原本的所謂正軍各處。
接著,是必要的傷殘以及犧牲后續處理,除了必要的金錢撫恤和錢糧豁免保證以外,主要還是給了他們一些渡口、市場、鄉鎮的安置。
包括戰死者的家屬,也要予以類似的政策。
最后,便是分配降兵,然后再調遣部分部隊,往白馬、濮陽、濟陰、濟陽、外黃、楚丘、封丘、成武等要害城市分批駐扎。
且說,整個過程中,當然有不可避免的拍桌子、瞪眼睛,因為畢竟牽扯到軍頭們的心頭肉,但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隨著魏玄定-張行-李樞三人的連署命令接連不斷,整個過程還是顯得順利的過了頭……最起碼跟大家預想中的龍爭虎斗不一樣,本該爆發激烈矛盾的最高層,更全程沒有任何直接沖突。
事情,也在極短的數日內,便從理論上順利完成了。
至于原因嘛,也再簡單不過,那就是此番權威大漲的張大龍頭在這個過程中幾乎做到了完美的公平!
真的是完美的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