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則鎮邊陲,入則執卿相。年逾五八旬,豪杰不足夸。
李靖的字寫的很好,銀鉤鐵畫,瘦骨嶙峋,力透紙背。
只是此時的書家們承的是魏晉筆鋒,字體也漸漸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以楷,隸為主,行,草為輔。
晉時的書法大家以王羲之父子為代表,所以唐初的人物,多承其技,筆法俊秀溫婉,氣度以簡約沖和為要。
這里面的學問很大,王羲之生在東晉,當時的社會風氣是繼漢魏之遺風,開后世之先河的時間點。
漢魏之時,道家的影響力依舊強大,加上官場黑暗腐朽,所以大家有遁脫塵世,隱逸山林的思想。
儒家那時也在發展壯大之中,于是中庸之道同樣大行于世。
王羲之父子并稱二王,秉承的哲學體系就是這么建立起來的,儒道兩家糅雜在一起,付諸于筆端,便也就此展現給了世人。
唐初的書法大家,如著作郎虞世南,就是二王的忠誠信徒,筆跡方正含蓄,卻又流露出許多的雋永飄逸,為世人所稱道。
而歐陽詢獨精楷書,法度嚴謹,筆力險峻,不過只要仔細品味,其中同樣有著二王的影子。
到了他們這種境界,表現出來的東西就已經脫離了書法本身之范疇,而是把自己的哲學思想融入其中,所以才有字如其人的說法。
至于那些連筆都握不穩,寫字只算成型的人來說,也就不用指望什么看字識人了,嗯,倒是能知道大字的主人不學無術。
字跡如此拙劣,你還指望他能在學識上有何造詣不成?
換句話說,書法是臉面,學識是內里,面子沒了,里子估計也是破爛不堪,就當世的風氣而言,這基本上是個真理,無人能夠逃脫。
比如說李破,大字現在寫的有了些模樣,可卻遠遠談不上有多好,那他的學識也就可想而知,這就是個事實,李破自己也反駁不得。
畢竟學識和才能到底是不一樣的……
…………
李靖的筆跡已至可圈可點之境,只是鋒芒太露,如果讓方家來點評的話,這字就不符合當世的主流審美,要得個差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