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齊磊提出的幾項技術要求,單獨拿出來看都不算太難,無論是容量、體積,還是充放電要求等等。
鋰電池的發展已經相當成熟了,不屬于什么前沿待開放的技術。
像是比亞迪,已經有氧化鎘負極化學活化處理工藝,這種工藝把電池的安全性指標提高了一大截,同時還能滿足快速充電要求。
所以,單獨拿出,哪個都不難。
但問題是,把大容量、體積小,還要安全、快充這些要素都囊括到一起,那就有點太難了。
1000毫安以上的容量,厚度在5毫米以下,大小能塞進智能機,還得安全,最好還有快充,這對電池廠家來說,就是地獄級難度。
這么說吧,諾基亞今年新上市的3300,主打音樂和游戲手機賣點。雖然有點太過“異形”,但是電池容量絕對沒得挑,否則也支持不了長時間的MP3播放和游戲。
可即便是這樣,3300的電池容量也只有780毫安。
而且那個電池還比三石智能機的要大,要厚。
更要命的是,3300采用的是電池可拆卸的方法解決用電焦慮,現在幾乎所有的手機都采用的是可更換電池。
用戶買手機的時候,一般都會再買一塊備用電池,兩塊輪流用。甚至有的手機廠商出廠就多送一塊電池。
可是三石智能機,最終方案用的是電池一體設計,后蓋封死,一塊電池懟到底。
不是不想采用分體設計,也不是設計不出來。而是機身太薄了,電池也太薄了,必須考慮機身強度的問題。
要是電池還能扣下來,就剩一塊屏幕,一支手就能掰彎,這樣的手機誰敢買?
只能利用電池和后蓋的剛性指標,借封裝后整體受力的特性來保證強度。
而這就意味著,人家是兩塊電池輪著用,而你只有一塊電池,還不能拆卸,對電池的要求就更高了。
大伙兒想想就頭疼。
所以,“就不能降一降指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