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寶親自走訪,暗中觀察了陳新建出院后的現實狀況。
又用通判筆,看到他心理歷程、一生過往。
他年輕的時候沒有怎么上進,靠父母幫出彩禮、娶老婆,他和老婆每生一個孩子,等孩子半歲左右就把孩子丟在老家給父母帶。
夫妻倆在外打工,一年只回去一兩次,直到父母老了生病去世,他們才把四個孩子都接到身邊。
一下子壓力太大,老婆累倒了,他四處求醫……最后老婆還是死了。
陳新建一個人承擔四個孩子的生活費學費,還要照顧大的小的,年輕時是典型的在外面不敢吭聲,回到家里就各種抱怨。
指責大兒子,養你這么大了,暑假也不會幫父親干點活、賺點錢。
指責大女兒,讀那么多書,沒考上大學,浪費好幾年的學費,你對得起我辛辛苦苦供你讀書嗎?
跟二兒子抱怨,我太辛苦了,誰能幫我分擔?你們四張嘴巴就會張口吃飯,什么忙也幫不上。
跟小兒子發脾氣,父親那么辛苦,你一天天在家那么開心?對得起我么……
子女們在感恩和愧疚以及自責中長大,漸漸形成了奇怪的思維:
幸福不是他們該得的,有什么開心的事也不敢太高興,否則會有罪惡心理……
贍養父親是應該的,但是真的要照顧父親的時候,總是下意識逃避……
可以說,老人的晚年凄慘是他自己造成的。
“原來這就是,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br/>
光看老人現在的凄慘,誰看到了都要同情,都要心酸。
可他真的就無辜么?
粟寶收起通判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