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之前,半山腰的堰塘早已挖完,剩下的就是不斷夯實塘底和塘壁。
大部分工人都被調去山下,一些給高轉筒車打地基,另一些則在山腳開挖引水渠。
特別是引水渠,沿途需要穿過諸多村民的田產。如果放在別的地方,這屬于水利工程的難點,很多水渠都因此半途而廢——需要征地!
朱銘沒有強行征用,而是調整土地所有權,在別處劃塊荒地給他們補上。
只要挖通這條渠,再配合高轉筒車,全村一半的水田都能灌溉。
今年冬天極為寒冷,農歷九月底就氣溫猛降。
為了搶在下雪前完工,朱銘雇傭更多青壯。工錢只能先欠著,明年從賦稅或田租中抵扣。
村民們對此半信半疑,但還是扛著鋤頭來了。只要朱銘今后兌現承諾,真的補給他們工錢,從此必定獲得村民的高度信任。
十月中旬,水渠依舊沒挖完,天空突然下起雨夾雪。
不能再繼續施工了,好在已經挖了過半,而且高轉筒車也制作完成。
“試車!”
隨著朱國祥一聲令下,兩頭耕牛開始工作,以齒輪帶動高大的筒車。同時,并不湍急的河水,也在給筒車施加少許沖力。
高轉水車有兩種模式,一種全靠水力帶動,可以不用齒輪裝置,只適用于水流湍急的地方。另一種就得用畜力了,元代《農書》里畫的大筒車,就明顯帶有木制齒輪。
在諸多村民的圍觀下,十米高的大筒車,將河水取到引水槽中。
那些引水槽皆在空中,全部使用木頭制作,下方還有許多支架撐住。
筒車和引水槽建那么高,純粹是這破地形所致。高轉筒車被發明出來,就是為了灌溉高處田畝。至于低處田畝,需要用水的時候,可以扒開田埂缺口,水自然就流下來了。
今后每年都要維護,給筒車和引水槽刷桐油,腐朽嚴重的木料則直接更換。
此時此刻,河水從高空穿過水田,嘩啦啦落進山腳的水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