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如今在河中府,那商業是大行其道,每個人都熱衷于想盡一切辦法賺錢,剛好著河中府地處關鍵要沖,連接西北與東京,同時又是西北戰場的后勤基地,這里面其實是有著無限商機。
別說一分五,就是兩分利息,對于那些大地主而言,也變得是毫無吸引力,因為公檢法杵在這里,也沒法逼得那些鄉戶賣妻賣兒,雖然皇庭也會為他們追債,但那種灰色利潤幾乎是降到為零,至少他們暫時不敢再這么干,這中間利潤其實不多,反觀在商業上,如果他們要不加大投入的話,馬上就會被人擠掉。
原來從東京來河中府的商人,是遠不止樊正一個,還有一些人是默默潛伏著。
他們為什么來河中府,就是因為他們知道,一旦公檢法站穩腳跟,商業必然會變得更加繁榮,在這里賺錢,是要更加安全。
東京汴梁就是如此。
馬家也是看到這一點,才讓樊正順便來這里看看形勢,如果有機會,就將店鋪開起來。
之前這些商人是一邊觀察著公檢法的發展,一邊暗中尋找商機。
直到馬家解庫鋪開業之后,他們才活動起來。
但河中府的人并不清楚這些,他們所看到的,就是河中府的商業突然變得愈發繁榮,仿佛到處都是商人,也不知道是哪里冒出來的,不說別的,茶酒的銷量都在增加,酒樓的飯菜也都在漲價。
而茶酒基本上是被官府和當地的豪民壟斷,難道有錢不賺嗎?于是他們就將更多的錢,投入到自己的買賣中。
至于說鄉戶的青黃不接,他們認為官府和鄉紳應該承擔主要責任,跟他們沒啥關系,他們之前參與那個約定,也只是為了對方青苗法,可不是悔悟,鄉紳也是利用這一點,去團結他們,所以他們現在反悔,鄉紳也沒有辦法。
這令許多鄉紳的威望是備受打擊,而官府趕緊借機收攏民心,扭轉青苗法在百姓心中的負面印象,之前在那些鄉紳地宣傳下,很多百姓對青苗法都是非常害怕的。
這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有民意基礎,那就好辦多了。
歷史上王安石的失敗,其中一個關鍵原因,就是不具備民意基礎,輿論都被鄉紳控制著。
而蔡延慶和元絳對此已經準備很久,只是說等著韓絳來拍板,但其實韓絳來此的主要目的是視察軍政,裁軍之后,西線的布局,這可是皇帝和王安石最為關心的。
至于財政方面,韓絳就只是一個吉祥物,鼓舞一下士氣,真正辦事的還是元絳。
不得不說,這個策略是非常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