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終,趙頊還是沒有徹底廢除三司,也沒有將三省六部制貫徹到底,這令不少大臣是松得一口氣。
其實無論是王安石,還是司馬光,都不太贊成這么干,他們認為這么干,效率會更慢,而且會失去對皇帝的制衡。
是一個部門權力大,還是三個部門權力大,這都不用去想。
至于趙頊為什么沒有跨出這一步,大家其實是心照不宣,可不是因為他們愿不愿意,而是因為那場旱災,令趙頊心生忌憚。
而國家戰略方針的轉變,也可以說在某一種程度上,為朝堂上的黨爭在降溫。
因為這個戰略,顯然是更符合保守派的理念,但是革新派也沒有去拼命反對的,因為這個內政就還是以王安石的新政為主,可不是說將新政給廢除。
就不像歷史記載的那樣,王安石主政期間,是將保守派全部趕出朝野,不管他們的建議對與不對,絕不采納,反之亦然,保守派上臺后,直接將新政全部廢除,不管好與不好,必須全部廢除。
變成一個零和博弈。
而導致這情況的改變,就是在于現在朝中出現第三股力量,也就是公檢法。
公檢法原本是屬于保守派的,但是隨著政法分離,導致革新派中和保守派中,都有一部分人是堅決反對公檢法。
這就直接打破了黨爭的界限,雙方出現一個非常明確的共識。
此外,公檢法掌控的是審判權,強調的是公平,是對權力的制衡。
蘇軾提到的紙幣問題,其實就反應出,這黨爭是在弱化,要是以前的話,就是拼命反對,堅決不讓王安石發。
而現在蘇軾是在問,公檢法如何制衡。
公檢法是將兩邊都給卡住,現在司馬光也不擔心,你王安石會亂來,王安石也不擔心,自己的政策會被人故意破壞。
一山不容二虎,但如今是三權爭霸,就變成合縱連橫的游戲,不可能達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當然,公檢法也無法徹底消除黨爭,只能說在這一時刻減緩了這種現象。
雖然關于官制改革的這一道詔令,是今年趙頊下達的最后一道詔令,但趙頊沒有就此休假,因為還有一件事,未有給出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