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什么時間是國劇,也就是京劇等曲藝發展最為迅猛的時期?
答案一定是四幾年。
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
就在那個烽火連天的年代,京城戲院娛樂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高峰。
無論是劇目、從業人員,還是觀眾人群所屬階層的包容度,都達到了相當繁榮的程度。
當然了,在繁榮的背后,始終存在官方管制、精英批判以及新型娛樂方式,比如電影等品類,搶占市場的潛在威脅。
管制是因為意識形態區分了劇目內容,更引申到了從業人員的正治立場問題。
而精英階層的批判則來源于他們對從業人員的齷齪行徑和歷史的鄙夷。
當時從業人員所處時期和地點各種勢力錯綜復雜,互有勾結,他們是弱勢群體,是受壓制和欺負的。
而因為一些歷史原因,或者說京劇的發展和起源時期對從業人員的限制等因素,造成了戲班子以男人為主的現象。
或者說,從一開始戲子就只是稱呼這些男子從業者的稱呼。
京劇表演除了老生和武生外,均有男扮女裝表演的需要,這些人技藝高超,畫上妝容扮了嗓音是分不清男女的。
而在封建朝代,他們沒權沒勢,又沒有保護自己的力量,這種情況便出現了畸形狀態。
后世有年歲較大的從業者回憶,那個年代男子從業者除了老生和武生外,均是小相公。
也就是說,想要生活好,或者說生存下去,就要磨練這種陰柔的氣度和技藝,越似女人越有知名度。
而知名度是需要大量金錢捧起來的,這個時候就會出現達官顯貴。
這些人有權有勢,視這些人為玩物,獵奇與刺激的心理驅使下,就會對這些男子從業者行丑惡之事。
事情都要分兩方面去看待,有威脅就有屈從,這些從業者也有趨炎附勢之人,將這種行為擴大化,或者說普及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