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付游牧民族除了燒荒外,還有擺邊。
擺邊是大明邊防的另一種策略,顧名思義就是把大軍擺在邊境。
最開始大軍集中在九邊重鎮扎營,哪里有戰事就支援哪里。
可是邊境線太長。
蒙古人如果行動迅速的話,明軍援軍還沒沒來得及支援他們就已經撤走了。
后來一代名臣王瓊在甘肅駐守時改變了之前的策略。
當時蒙古人四處游牧,如果大舉南下犯邊的話則須傳示各部,曬干肉,收乳酪。
約定日期后聚在一起,數萬人夜宿時營地里的火光綿延數里甚至十幾里。
為此。
王瓊往草原上派遣大量的夜不收日夜偵查。
一旦發現有情況立刻回報。
王瓊接到消息后馬上把精銳部隊布置在幾處咽喉要道上,先守后攻。
秋收時。
大軍時不時地出塞演練展示軍容,震懾敵軍使他們不敢靠近,是為守。
秋收后。
他把大軍平均分布在邊境幾十個堡壘里,約定日期后同時出征,是為攻。
在綿延三百里的草原上,數萬明軍一起出動。
由于到處都有明軍精銳的蹤跡,蒙古人根本不知道明軍虛實,只能避戰。
大明首輔張居正曾評價王瓊:西涼重地,番虜雜居賴邃庵、晉溪(王瓊)二大老經略數年而后定。
用燒荒和擺邊的方法對付游牧民族確實沒問題,但是對付遼東的漁獵民族就不行了。
遼東的女真部落生活在崇山峻嶺之間,燒荒的話會引發山火,使他們失去賴以生存的物資(動物皮毛,人參等)。
那樣反而會刺激女真部落襲擾邊境。
所以明軍在遼東對付女真部落的方法是伐木和傳箭。
每年秋天。
明軍會派遣大部隊來到邊境城池外面砍伐樹木,防止女真人藏兵其中伺機偷襲。
砍伐的樹木會運回城池,作為過冬的取暖物資。
傳箭是傳遞信物的意思。
在伐木的同時,遼東將領會沿著邊境巡邊。
到達緩沖地帶后,讓人拿著刻有遼東總兵印信文字的箭矢給各女真部落送去,讓他們前來拜見。
或安撫,或警告。
到了崇禎年間,遼東的伐木和傳箭已經名存實亡。
但針對蒙古人的燒荒和擺邊卻一直都在。
按理說明軍已經在草原上打敗了西土默特部和鄂爾多斯部,并讓他們派遣人質進京。
不必像之前一樣防范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