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以前村和村之間沒有硬化路,交通很封閉,小孩子沒法跨村上學。
但現在基礎設施好了很多,村和村都通上了硬化路,有的甚至通上了公路。
家庭條件也富裕了,好多都有了摩托車,三輪車,至少每家每戶都有自行車。
孩子跨村上學成為可能。
這個時候,如果每個村都保留學校,就是一種巨大的資源浪費。
而且這些學校校舍年久失修,好多都成了危房。
如果不加以整治,可能釀成事故,危害師生的人身安全。
但如果全面修繕,又是一筆很大的資金投入。
因此,最好的辦法是予以合并。
這樣以后也不需要如此多的代課老師,待歷史遺留問題慢慢解決后,政府的包袱和負擔就減輕了很多。
鎮里設立中心小學,離鎮中心特別偏遠的鄉村,再酌情設立小學。
梁江濤非常贊同他的觀點,他也正考慮這件事。
結合前世的經驗,農村小學并校確實是社會發展的必然,是“村村通”的必然結果。
所謂村村通,是國家從上世紀90年代末就提出的一個系統工程,包括公路、電力、生活和飲用水、電話網,以后還要加上有線電視網、互聯網等等。
現在,在燚城這樣的中部縣城,公路和硬化路基本已經通了,再過幾年,私家車興起,連農民都能開得起小汽車,再往后,還有價格低廉的電動車。
農村的基礎設施和上世紀末不可同日而語。
每個村一個學校,絕對是資源的巨大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