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大兄,現在朝廷困局非一朝一夕能解決,只能增收節支再無它法。
叔大兄那篇《生財有大道》我也拜讀過,‘蓋務本節用,生財之道也?!?br/>
可惜,朝廷支用太多,根本無法做到結余,為此只能想方設法將應收之財盡收。
以善貸看來,這寶鈔抵稅就是可以徹底放棄的。
當初太祖發現寶鈔,主要還是我大明銅料不足之故,印制寶鈔方便民間流通,至于之后,那是后話。
當今雖銅料依舊緊缺,可適才和卿所言卻讓我眼前一亮,如今海外白銀涌入,朝廷制錢,似是可以.....以銀制錢?!?br/>
魏廣德所說銀錢,可不是這個時候大明流通的銀子和制錢,而是打算直接在大明制作銀元。
宋元明之所以轉而發現紙鈔,其實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銅料不足,之前各朝都沒有達到這個時代的商業繁華程度,所以少量銅錢也能滿足商品流通需要,而且前朝對于大宗商品交易,還會使用布帛作為支付媒介。
宋朝時也曾因為銅料不足而出現朝廷發行的鐵錢,這些其實都說明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錢幣受到材料供應制約而不能滿足市場需要。
魏廣德不知道這個時候大明朝有多少黃金和白銀,這個數據實在難以估算,但是他卻知道,隆慶開海后,全球白銀大量流入大明,據說總額超過數億兩之多。
有如此巨大的白銀流入,魏廣德當然覺得大明應該擯棄過去對白銀交易不管不問的模式,應該開始以白銀鑄錢做為法定貨幣。
當然,這其實也有朝廷的利益在其中。
要知道,以前的制錢都不是純銅制造,而是銅合金,是要參雜其他金屬在其中。
在魏廣德設想中,大明鑄造的銀元可以選用八、九成銀,剩余原料用銅鑄造,這樣鑄幣費用和朝廷賺的錢就出來了。
而且銀元也不一定是足額一兩重,可以只有十二、三錢重量就夠了,抵作一兩使用。
另外還可以發行更小額的,如一錢、五錢等小額銀幣,按照大明現在市面上流通的兌換比,一錢銀子是七十文,這樣也可以彌補銅錢不足的問題。
但是要做這一切,很重要的一步就是朝廷能受到足額的銀錠,把這些銀錠熔煉成銀幣。
至于投放出去,其實也很簡單,官員的官俸、軍餉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