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廣德想的對不對,只能說還真讓他蒙對了。
緬甸的民族關系復雜,緬甸國王只是對平原地區實施統治,在山區少數民族實行土司制度。
英國人保留了這一制度并采取分而治之政策,利用少數民族間招募雇傭軍鎮壓反抗。
古代緬甸政治結構如同一朵含苞待放的花,松散而雅致,除了首都及近郊地區在緬族貴族和官員的細膩照料下盛開之外,偏遠少數民族地區則主要實行“土司制”。
宛如各具特色的花瓣,在當地首領的統治下獨立綻放,他們以進貢、通婚或提供兵員等方式與中央政府保持著若即若離的臣屬關系。
當英國人涉足緬甸,他們的目的并非僅僅是為了加強殖民統治、削弱本土勢力,而是有意識地煽動各族之間的對立,宛如一陣陰風,使得原本和諧的民族關系變得風雨飄搖。
英緬總督不僅保留了山區少數民族原有的土司制度,更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巧妙地在少數民族間招募雇傭軍,利用這些軍隊去鎮壓緬族或其他各民族的反抗。
在鎮壓山區少數民族的過程中,英國人逐漸發現,這里的民眾性情彪悍、桀驁不馴,就像一匹匹未被馴服的野馬,只聽從于原來的土司。
這個發現仿佛為英國的殖民統治打開了一扇大門。
1886年,殖民地官員在給英國政府印度事務大臣的信中寫道:“撣族、克欽族和其他山區部落是在世襲頭人的統治下生活,他們的權威足以維持他們的秩序。
在那兒不需要對付分散的大眾,而只需對付具有高度組織、以道德和行政管理的個人統治者。
如果我們獲得了這些統治者的忠誠,我們將會盡可能快地實現我們的目標,所有的征兆都表明這不是一個困難的任務。”
而在這一時期,英國人還將罌粟的種子帶到了緬甸。
緬北的撣邦、克欽邦,如同一片神秘的樂園,是世界上最優質的鴉片生產地之一,這里的土壤似乎特別適合罌粟的生長。
在當地勢力發現了這個發財機會后,他們迅速擴大罌粟種植,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武裝軍隊,“以軍護毒,以毒養軍”。
這片鴉片王國逐漸演變成“金三角”最大的制毒、販毒地區,猶如一個無法破解的詛咒,使緬甸人民陷入了無盡的深淵。
“分而治之”作為一種統治政策十分古老,歷史上,羅馬帝國、埃及、波斯帝國以及拿破侖時期的法國都曾經實行過這種政策。
英國是典型的海權強國,其基本地緣特征就是領土面積有限且遠離大陸,經濟和商業主要靠海洋通道將其不連貫的領土連接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