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三檢查后,發現沒有遺漏,才放松的瞇起了眼,熬夜還是太傷人了。
等了半晌,才聽見開考鑼聲。睜開眼看了看對面,發現大部分學子都已休整好了,而且坐在對面還是熟人,便是那成都府的張子成,兩人眼神相交俱是互相點了點頭。
沒等一會,試卷便發了下來,林開云看了看試卷和算學等題目,試卷居然有二十張??磥磬l試的題目可比院試多了不少,畢竟一考就是三天,時間可是多得很,不過有些也做不完,這都是沒數的事。
等大家都拿到試卷后,便有兵丁手持題板走了過來,林開云趕緊將經義的題目抄寫在試卷上。
鄉試第一場試四書義三道,五經義三道,經義一共六道題,加上算學四道,詔、表、告各一題,一共就是十三題。對于絕大多數考生來說,這十三道題決定了他們能否中試,畢竟鄉試注重頭場,盡管朝廷三令五申三場并重,但考官不是機器,精力是有限的,看考卷時往往看頭場。
不過這也是沒法避免的,這么多的人,這么多的文章,畢竟一來就關在貢院里,不管是精力還是體力都是很惱火的。不過后面兩場都是會看的,如果后面兩場太差了,想要中舉也是不可能的。
試卷二十張、也就是說還有幾張是草稿紙,當然這么多草稿紙也有一定的好處,在寫文章時出現錯誤,也可換紙重新寫,這也是抄題板的弊端之一,不過題量大或許草稿紙不夠也說不定,就說算學題,剛晃了一眼,一看就不簡單。
四書題的第一道,題目是“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薄?br/>
此句出自《論語.為政篇》,子貢問孔子如何為政,孔子答十五歲開始立志學習,三十歲能自立于世,四十歲遇事就不迷惑,五十歲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歲能聽得進不同的意見,到七十歲才能達到隨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會超出規矩。
這是孔子用了他自己一生的經歷,艱苦奮斗的精神,來解釋他的為政。
知道了意思,就能好好寫文章了,不過因為考鄉試的緣故,林開云也思考略微久了些,等他思考得差不多了才提筆便寫了起來。
《論語》中的篇章林開云熟的不能再熟了,說倒背如流也不為過,說實話,自己這輩子記憶出眾,那些書籍讀書千百遍,其義自見,想要將它忘記也挺難,想必考場上其余士子也是如此。
到了這一步的學子又有誰差了呢?都是過五關斬六將的家伙們。在考試中能在有限的時間內發揮出最佳水準,便是考試的意義所在。
孔子在這一句中雖說,講了自己的一生,何嘗不是在告知大家到了什么年紀便該做什么呢?規矩,無規矩不成方圓。
他在讀考題時心中已經有了一些想法,對他來說,想要寫好一篇文章其實很簡單,即使能夠感受到考場上氣氛的緊張,不過他與平時寫文章時并無其他區別,他一旦開始下筆,便自動排除考場中巡邏的兵丁發出的聲音,和其他各種各樣的聲音。
“圣人與賢者言政皆為。。。。。?!?br/>
他沒有猶豫,直接開始了書寫起來,寫完后再通讀一遍,將稿紙上的文章認真謄上了考卷。
一上午的時間,林開云便做完了兩題,看著時間不早了,肚子也餓了,趕緊將糕點、雞蛋拿出來吃了起來,雖說雞蛋被按壞了,不過沒關系味道一樣香,在喝點早上的準備好的白開水,就這么對付了一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