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了!”
“心跳恢復了?”
“捶好的?”
在旁壓抑了許久的醫生們,發出輕輕的歡呼聲。
不管是不是急診科的醫生,其實都是見多了生死的。但是,普通醫生能夠平靜的面對普通人的生老病死,可看到一位正在孕育新生命的年輕母親生死不知,看到一名尚未見過世界的新生命死生難明,普通的平靜是無法保持下去的。
哪怕是如鄭培這樣的老油條,哪怕他平日里再喜歡調笑小護士,喜歡口花花,他也甘愿冒著不小的職業風險,嘗試喚出唯一的解決路線。
好在,這似乎是一次成功的冒險。
鄭培偷眼看了看凌然。
別是不說,只要不是一尸兩命,凌然應該就不會太生氣。如果能夠母子皆活,那就更有可能是皆大歡喜的局面。
阮高歌也用驚訝混合著佩服的表情看著凌然。
胸前捶擊是60年代興起的急救技術,它不是什么傳統技藝,第一次報導發生在1960年,大約也不是什么深思熟慮的發明,只是因為效果出人意料的好,而自然而然的流傳開來。
在60年代直到2000年,胸前捶擊的優勢都是相當明顯的。首先,它不需要額外的電除顫設備,也就意味著可以在任何一個搶救場景中使用。尤其是在除顫儀尚未發明,以及尚未普及的年代里,胸前捶擊可以說是醫生們能夠采用的唯一除顫手段。
其次,更重要的要素在于,直到96年以前的除顫儀都是單相波技術的。
因此,如果看2000年以前的醫療電視劇,經常會發現醫生們開口就是360焦,再看2000年以后的醫療電視劇,醫生要求的除顫儀能量就降低到了200甚至120焦。
雙相波技術的除顫儀的效果,是明顯高于單相波的,所以,直到2010年的指南,才明確將胸前捶擊列為二線技術。因為1996年開發出來的雙相波技術的除顫器,到了這個時候才基本普遍。
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雙相波技術出現之前,胸前捶擊的技術其實是并不弱的,至少不會明顯弱于單相波技術的除顫儀。且看早期的心肺復蘇的報告,胸前捶擊的成功率還是相當高的,這也使得胸前捶擊的使用范圍相當的廣泛。
尤其在60年代,70年代,直到80年代,連單相波技術的除顫儀都未曾在世界范圍內普及的時候,胸前捶擊可以說是普通醫生救助病人的最好手段了。
順著這個方向來考慮,到2010年的指南中才將胸前捶擊列入二線,也有掌握著胸前捶擊技術的醫生越來越少,越來越弱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