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寶瓶洲向來喜歡以觀湖書院劃分南北。
北方多蠻夷,南方皆教化。
南人瞧不起北人,那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哪怕是北方的大隋文豪,面對南澗國的士子雅士,都是要自認矮人一頭的。故而南方世族高門,以嫁入北方為恥。
臨近年關,南方一處喧鬧集市上,有光腳的中年僧人托缽而行,面容方正剛毅,緩緩而行。
有雜耍藝人使出渾身解數,博得陣陣喝彩聲,僧人看到一根木樁子拴著一只小猴兒,干瘦干瘦,故而顯得眼睛極大。
僧人蹲下身,掏出半塊生硬干餅,掰碎一點,放在手心,伸向枯瘦小猴。
它卻被僧人的善舉給驚嚇到了,驚慌失措地向后逃竄,鐵鏈被瞬間繃直,一個反彈,滿身鞭痕的小猴子頓時摔倒在地,身軀蜷縮,細細嗚咽起來。
僧人輕輕將掰碎的干餅,放在木樁附近,將剩余半塊干餅又掰碎一半,零零散散放在地上,然后又把鐵缽放下,這才起身向后退去,最后盤腿坐在距離木樁隔著三四步的地方,開始閉目,嘴唇微動,默誦經文戒律。
行也修行,坐也修行,萬里迢迢,一直苦行。
饑寒交迫的小猴子委實是餓慘了,在僧人坐定后,怯生生望著他半天,終于鼓起勇氣去抓住一塊碎餅,退回原地低頭啃掉后,眼見著僧人無動于衷,便愈發膽子大了,再偷吃了一塊,如此反復,無意間發現鐵缽內竟有些清水,便去喝了口,隆冬時節,缽內清水竟然有些溫暖,這讓小猴子有些舒坦,更加不怕那僧人了,大眼睛直愣愣望向那個光腳光頭的家伙,仿佛充滿了費解。
僧人念完一段經文后,睜眼起身,小猴子便又躲避起來,僧人只是彎腰拿回鐵缽,就此離去。
小猴子扶著木樁子,望向僧人的背影,很快消失于擁擠的人海。
它破天荒打了個輕輕的飽嗝,伸手撓了撓干瘦無肉的臉頰,眨著大眼睛。
光腳僧人低頭行走于人山人海之中,便是被路人撞了肩膀,也從不抬頭,反而右手在胸前行禮,微微點頭后,繼續前行。
集市上有個瘋瘋癲癲的老人,眉發打結,邋里邋遢,衣衫襤褸,只要他遇上稚童,不管孩子們的長輩是富貴還是貧窮,都要湊過去詢問一個同樣問題,大多數老百姓對此見怪不怪,多是牽著孩子加快步伐離去,也有一些會笑罵幾句,一些個脾氣不太好的青壯漢子,還會朝老瘋子推搡幾下,從頭到尾,老瘋子都只是重復那個古怪問題。
“你家孩子取名了沒有?”
有對老人知根知底的一群年輕浪蕩子,堵住老人,其中有人一臉壞笑問道:“我家有小孩兒還未取名,你要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