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皇帝帶人去向前平陽公主府的消息傳入李碧的耳朵,即使她已經有所預料,還是酸的厲害。
準備等皇帝趁著他沒什么力氣,好好切磋一下。
………………………………
五月中,天氣越來越熱,關西雨水豐沛,如果沒鬧出那么多的變亂的話,今年肯定算是個好年景。
在相持了數月之后,梁國江州總管丘和率軍十余萬眾北上汝陰,梁國尚書左仆射,黃州總管周法明則率軍近二十萬進至襄陽。
竇建德則在沿河諸郡以及鄭州陳以重兵。
一時間,整個河南已呈風雨欲來之勢,還在苦苦支撐的河南郡縣官吏左顧右盼間紛紛做出了決定。
大多數都是南面而拜,投了蕭銑。
也不奇怪,能在河南熬到如今還未投順他人者,不是對王世充還有什么懷念,而是沉得住氣外加腦袋不太靈光。
投蕭銑則是因為蕭銑大軍將至,先就傳書各個郡縣讓他們莫要以卵擊石,趕緊開城迎接討逆之師,不然就要如何如何。
于是梁軍剛剛擺出些架勢,河南的郡縣官吏便紛紛納頭便拜,消息傳回江陵,在蕭閬等人極力渲染之下,一副河南百姓簞食壺漿以迎王師的景象便被描繪了出來。
蕭銑聽了自然頗為欣慰,覺著人心在我,何愁大事不成?于是君臣歡欣鼓舞,自覺勝算大增。
周法明不在朝中,從前方傳回來的奏疏時常被蕭閬等人壓下,差不多的意思就是報喜不報憂了。
那么周法明等人對前方戰事的判斷也就不會在朝中傳開,周法明在四月間便信誓旦旦的說,唐軍重兵集結于潼關,弘農一帶,一直在等待戰機,他們必然是在等待梁軍進入河南。
其實這一直是周法明等人的看法,也是他們反對梁軍北上的重要原因,如今還在喋喋不休的將這種意見傳回朝中,無非是因為前方的斥候帶回來了更加確切的消息,由此佐證了他們的判斷而已。
周法明作為尚書左仆射,領大兵于陣前,他說的話分量不可謂不重,擱在哪里好像朝中君臣都要重視,他提的一些建議不討論幾個來回,都對不住人家的身份。
可在梁國朝中卻并非如此,內史令蕭閬力主北上,自己卻無領兵之才能,卻在朝中呼風喚雨,外行說話,內行辦事,這就是如今梁國朝中形成的格局。
而作為皇帝的蕭銑也不愿再聽周法明的嘮叨,若非沒了張繡等人已死,不然臨陣換將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