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水之畔,秋風瑟瑟。
在遼水岸邊,大隊的突厥騎兵聚集在那里,已經開始渡河。
對岸根本看不到高句麗大軍的影子,突厥騎兵的斥候已經率先渡河,散布在方圓數十里的地方。
沒錯,突厥東方汗阿史那多聞起兵了。
突厥大軍選擇了十余處地點過河,分散在數百里的河岸地段。
這就是突厥人和中原王朝的不同之處。
而突厥人的作戰方式,讓高句麗根本無從防守河岸的第一道防線,甚至于他們很可能還不知道突厥人動兵的消息。
此戰的目標也非常明確,就是要攻下高句麗人的遼東城,這對于不善攻城的突厥人來說,并不是一場能夠輕松獲勝的戰爭。
而突利汗阿史那多聞做出這個決定也是分外的艱難。
比如說從突厥人作戰的習慣來看,動兵的時間有點早,牛羊,戰馬都正在長膘,一般來說,突厥人作戰的最好的季節應該是八月初,秋末冬初的時節。
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的話,卻也給了突厥人更長的作戰時間,能讓他們有充裕的時間來圍住遼東城,清理(掠奪)遼東城周圍的高句麗村落和塢堡,在最理想的狀況之下,可以極大的緩解突厥大軍的糧草問題。
之所以阿史那多聞還是義無反顧的起兵了,是因為他覺得這是最好的一次機會,錯過了便可能不會再有的一次良機。
還有就是一個大家都隱約明白的道理,會盟之后,兩國交好,突厥可汗在這樣一個時期,一定會專注于內政,鞏固她的權位,東西可汗的權力都將受到更加嚴厲的約束,甚至有可能會借助于大唐的力量。
所以趁著盟約未曾簽訂之前,他要放手一搏。
至于最終結果如何,阿史那多聞也顧不上那么多了。
可汗離開王庭的時候,留下了頡利汗阿史那求羅暫掌王庭,那個小崽子看來已經成為了可汗的鷹犬,接下來可汗要做什么,那還用說嗎?
立馬于河岸高處,心里只有一句話,只要攻下遼東城,他阿史那多聞就是突厥人的英雄,王庭?天神不會讓那個女人得意太久的。
當初之所以將他留在王庭,一來是為了取信于可汗,二來則是因為他出身王庭四大部族中的阿克南部,讓兒子留下,同樣是想保留他對阿克南部的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