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人頗為矚目的杏林華宴順利結束了。
進士們心滿意足的紛紛回城,年輕的他們很好滿足。
他們記住了兩位侍郎的音容笑貌,宴會上那精致的吃食,還有朝廷特供的美酒,記住了皇后娘娘的雍容威嚴。
當然也記得誰誰誰在宴上出了風頭,受到了令人艷羨的獎賞
宴上種種對于他們來說,都可以說頗富有沖擊力,回味著宴會的盛況,憧憬著美好的未來,一個個酒足飯飽的新科進士,會把這些帶回到家中,然后借著親朋好友的唇舌,再擴散開去。
與此同時,落第的舉人們也得到了朝廷的饋贈。
不但對他們在稅賦上有所獎勵,給了他們一些優惠政策,還允許他們在下一次京試之時,不用參加鄉試,直接進京參與京試。
朝中經過商討,已經定了下來,每年進行一次鄉試,三年則進行一次京試大考。
從朝廷的角度,要把讀書人籠絡在鄉試環節,不怕舉人多。
三年一次京試,則拖的有些長了,可朝廷如今正在準備裁汰冗官冗職,所以摒棄了兩年一次京試的建議。
等整飭好吏治,再來看看科考官能不能用,若是得用的話,再行修改也是不遲。
其實這就是在唐初人口大減的情形之下,官府也就不需要那么多官吏來進行治理的緣故。
今年來京參考人員都受到了很大的優待,后來之人無法比擬。
比如說舉人們都得了一塊刻著哪年哪月舉士以及他們各人姓名的玉佩,還有朝廷特許的印章。
下一次來京參考的舉人就不會得到這個了,是第一批舉人專屬,很容易讓人產生榮譽感,并極具宣傳作用。
接下來就是殿試,殿試沒有一定之規,皇帝高興了就見一見進士們,沒那個興趣的話就不會有這個環節。
全憑皇帝做主,并非固有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