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麗政權自扶余人朱蒙建立卒本扶余,后改名高句麗以來,存世已近七百載,時間可不短了,對于秦漢以來的中原王朝而言,這無疑是一個非常漫長的時間段。
不過高句麗在東北發展壯大起來,還是晉末故事,趁著中原內亂之機,他們在東北征服了諸如散處東北的鮮卑,扶余,沃沮,契丹,靺鞨,荇人等部落。
后來又南下遼東半島,征服了當地的土著,以及管理他們的漢人地方政權,也就是漢時設置的玄菟,樂浪兩郡。
這和后來的契丹,女真,黨項等部族相像,經過蠶食中原王朝領土,最終發展成為了威脅中原王朝的異族政權,在東亞舞臺上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不過當大唐立國之時,高句麗政權的巔峰時期其實已經成為過去。
前隋統一天下之初,才是高句麗人最為強大的時間點,號稱帶甲百萬,也初步建立起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架構,與突厥,大隋并列。
當然了,所謂的帶甲百萬只是高句麗人自稱而已,因為中原的統一,不論是對突厥還是高句麗都形成了實實在在的威脅,反過來,高句麗人也感受到了沉重的壓力。
所以高句麗在那個時間段里,軍隊數量暴增,據史書記載,當時高句麗能戰之軍差不多應該維持在六十萬人上下,于是四舍五入,便也和突厥一樣,有了帶甲百萬的說法。
于是高句麗人張狂了起來,屢屢進犯營州,威脅幽州,大有一副侵吞河北的架勢,還派遣使者到大隋,在長安殿上大放厥詞。
導致的結果就是兩國交惡,前隋出兵討伐,幾次戰爭下來,高句麗的國力迅速衰退。
楊廣三征高句麗,雖然可以說是中原戰爭史上最為愚蠢的軍事行動,可確確實實的重創了高句麗國力,為大唐再伐高句麗創造了有利條件。
按照歷史規律而言,沒有哪個王朝或是帝國會長盛不衰。
如今東亞的局面就很有意思,中原戰亂的外溢效應是如此的明顯,極大的影響到了東亞格局。
當年前隋時,紛紛強盛起來的三個東亞帝國,如今都成了落毛的鳳凰,就整體國力而言,都無法與三四十年之前相提并論了。
此時的它們說上一聲菜雞互啄有點夸張,但論起戰爭規模,以及戰略的層面來,卻是遠不如當年那么弘大。
不論是誰,敗上一次,都會非常痛苦,甚至動搖自己的統治根基。
比如大唐,就再也無法像前隋那樣,損失上幾十萬人,和鬧著玩似的,能夠隨時撫平傷痛,卷土重來了。
作為大軍統帥的征朝大都督李靖清楚這一點,之前皇帝已經親口御言,將高句麗,新羅,百濟三國所據之地命名為朝鮮,可見皇帝的勢在必得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