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這種東西怎么說呢,實屬是用的人沒覺得有多少技術含量,搞這個的人不知道往坑里面埋了多少代,才算是真正解決了問題。
高爐這個玩意兒看著簡單,實際上該有的技術含量全都有,更糟心的在于,除了高爐自身所攜帶的技術含量以外,高爐冶煉鋼鐵本身也是一種非常需要技術的玩意兒。
就這么說吧,若非水的三相圖和鐵碳合金的相圖屬于材料入門肯定要記住的玩意兒,陳曦當年翻看的時候,順路記了下來,漢室的鋼材要有現在這個水平才是見鬼了。
可以說鐵碳合金的相圖給漢室帶來了一個保底,沒這個相圖的話,漢室用高爐搞出來的鋼質量未必能超過貴霜那邊靠礦產直接獲得的烏茲鋼。
實際上,陳曦其實縱然清楚鐵碳合金的相圖,其實在讓鋼廠進行高爐煉鋼的時候,也很難準確的恒定溫度和時間,以及壓強這些,因為這個東西的精確那是要一爐一爐鋼水進行驗證的。
后世世界各大鋼廠花費了400年才算是精確的將鐵碳相圖的各項指標給整出來了,而這四百年間,為了確定這個玩意兒,煉了上百億爐才得出了正確的結果,考慮到陳曦這邊其實沒有這么多的時間搞這種東西,所以陳曦對于鋼廠的煉鋼方式就是找個老師傅,按照鐵碳合金的相圖,差不多估出來一個范圍,然后造就是了。
雖說這樣搞出來的鋼就實際強度其實達不到二十一世紀的水平,但起碼二十世紀的水平還是有的。
當然,也就中原本土的國營鋼廠,在陳曦當年親自帶隊建設高爐,專門找專業人士,也就是一些能靠顏色分辨高爐溫度,而且溫差不會超過十幾度的頂尖鑄劍師,也就是蒲元等人,花費了大半個月時間,讓這群人靠焰色判斷在什么時候升溫、降溫以達成陳曦所需要的鋼水。
沒辦法,溫度計陳曦搞不出來,尤其是這種上限要一千五百度的玩意兒,只能靠老師傅,不過考慮到后世很多時候都是靠老師傅看光焰的焰色來判斷,而且精度挺高的,陳曦也就不掙扎了,反正人類是真的奇妙。
當然,有一說一,因為溫度這個度的概念,陳曦沒辦法給蒲元那群人普及,沒辦法給蒲元他們解釋明白什么叫做一千五百度,什么叫730度,這就只能靠感覺來判斷了。
這也是早期陳曦搞出來了鋼爐之后,還在鋼廠花費了不少時間的原因,說白了不就是用高爐煉鋼必須要解決鐵碳合金最終產物的問題,如果只是簡單粗暴的融化,然后鑄造,那最終產物的質量有時候運氣不好,連同時代的鋼材都趕不上。
畢竟這里面的技術含量也不是說笑的,所以陳曦一開始就帶著蒲元這群人給鋼爐怎么燒,燒到什么焰色,維持多久,再降溫到什么焰色,再燒多久,之后再升溫到什么焰色,再維持多久定下了規則。
這個規則算不上多么的精確,畢竟陳曦沒有溫度計,也沒有準確的計量方式,但陳曦燒個幾十爐從中找到最優的結果,之后就按照這個燒就是了,這也是國營鋼廠,每年都會調整冶煉方式的原因,也是漢室鋼材質量越來越好的原因。
說白了就是有了金相這個意識之后,并州冶煉司和黃河冶煉司這兩個特殊的冶煉司,在不計較產出的情況下,都會不斷地嘗試新的溫度、材料和壓強下所能冶煉出來的產物。
只不過合金的冶煉之中,只有鐵碳合金這個入門玩意兒的相圖最為簡單明了,后續你只要往里面加點東西,會搞出來什么產物,誰都不知道,這也是直到現在,材料學的大佬們,還是會整點鐵碳合金然后往里面加點別的玩意兒,然后就開始燒,看看成品咋樣。
截至目前,漢室已經搞出來了高錳鋼,銻合金這種在后世都算上的靠譜的合金,但老實說的話,在材料學的路上其實沒走幾步,最簡單的,漢室到現在沒辦法搞出來螺紋鋼這種后世非常普及的材料。
哪怕陳曦大致知道螺紋鋼的材料配比是多少,但漢室是真的熔煉鑄造不出來這種東西,因為這個玩意兒沒有相圖的指導,只讓漢室自己去摸索,估摸著每天就這么不計成本的燒幾爐試試,運氣好的話,三四十年瞎貓碰上死耗子就能燒出來了。
反過來講就是,羅馬和貴霜搞出來了高爐,才真正進入了賽道,問題這個賽道不是雜魚能鬼混的地方,那是真的能將人坑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