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汴京,晴空萬里。
宣德門御樓上鋪設著明黃色的御幄。
天子御座高高在上。
因今日獻俘大禮,天亮之前兵部,東上閣門,御史臺,太常寺各司操勞了一夜搭設好了這臺子。
但見官家從內東門而出,左右跟著中書二相王珪,章越,而百官依次接駕。
天子升御座后,門樓下文武百官及諸方客使皆橫行北向,三拜天子。
這一次獻俘禮,官家特意邀王珪,章越二人上樓觀禮,天子面南而坐,王珪章越左右側坐。
章越縱目看去,整條御街可謂人山人海,遠處身著紅衣的李憲騎著高頭大馬押解著俘虜,率領著浩浩蕩蕩的隊伍往宣德門而來。
章越坐在天子身側心想如今這獻俘禮是殷商便傳下的,殷商殺人祭祀保留原始蠻荒風氣,可謂十分殘忍。
經周公改制后流傳下來已是文明多了,這是周禮‘皇天無親惟德是輔’核心價值觀的進步。
國之大事,在祀在戎。而軍禮又是將祀和戎結合在一起,這是向萬民夸耀軍威,樹立崇尚武功的風氣。
一直到宋朝,太宗覺得自己基本平定天下,下了一道‘息兵詔’。
從此宋朝擯棄武功,重文輕武,從擴張改為內收,故獻俘禮崇尚軍功的風氣一度被遏制。
直到這一次章越在大捷之余,大肆操辦這獻俘禮,目的一是重塑風氣,只有先易風俗,才能立法度。
二是樹立天子的權威,也是勢法術中的勢。通過戰爭提升天子的權威,再通過大規模的儀式典禮,放大這等權威。
當然這是章越的頂層設計,對于參與者而言,他們不知不覺中融入那個環境,便自然而然地會受到影響。
任何儀式祀禮都有他背后的政治意義。
政治意義背后鼓動人心的力量,還有什么比獻俘闕下更能振奮士心民心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