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京兆府還有多遠?”洛水之畔的河谷驛道上,糧料使朱亮發問道。
“還有四十里到同官縣?!?br/>
“先休整一下吧?!敝炝量粗鴿M是疲憊的土團鄉夫,下令道。
作為朔方軍的糧料使,在主力尚未開拔之前,肯定要先到前線,建立糧臺、器械庫,為戰爭儲備物資。
陜虢還是離靈夏核心太遠了,糧食不可能長途轉運,只能就近使用渭北、華州的余糧,夠不夠,還很難說。
若是河中掌握在手里就好了。
漕船從靈州出發,一路運至河中鎮,再走陸路轉運一段,便可至前線。
“戰馬、役畜的用料再仔細核算一下。”休息當口,朱亮對幾個軍中文吏說道。
他的算學水平一般,唯做事細致罷了。
不過手底下這些文吏,都是朝廷明算科考試廢止后前來投奔的,在軍中有些年頭了,算術不錯,還熟悉軍營的每個角落,都是實干人才。
國朝的科舉考試,承襲于隋,又有所發展,共有五十多個科目,即進士、明經、明算、明法、明書等。每年都考,不定錄取名額數,按實力來選,比如秀才科就因為實在太難,每年錄取的人數太少而停辦了。
黃巢之亂后,因為無錢,朝廷砍了不少科舉考試的科目,明算就是其中之一。有些學了多年的算學生怎么辦,自然只能投奔能讓他們養家糊口的地方了。
算學考生的要求都不高,因為即便考中了,也只是個從九品下的小官,一輩子也升不了幾級,能到七品都是燒高香了,絕無可能進入“貴”(五品)的行列,甚至絕大部分人一輩子都是九品官。
其實這會還算好的。明算之類的“副課”受歧視,比不了“主課”進士,但到底每年都考,每年都有人中,中了還真給官做,不是“吏”,是“官”,終究是培養了不少國家需要的人才的。
到了明代,就只有進士一科了,學算術、法律、書法之類的人怎么辦?
朔方十州,醫學生、經學生的數量已經是國朝規定的兩倍有余,今年也在州縣層面開辦算學了,這又是一筆大開支,一年兩萬緡錢少不了。
農學博士也在招募,但不打算在縣一級開辦了,先辦個州學,把馬政、育種之類的囊括進去。
至于工學博士、法學博士之類的,先省點錢吧,除非朝廷“贊助”。